高校思政新趋势
技术融合育英才
24年人文社科专项评审结果分析
近日,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公示名单已发布,评审结果展示了项目中关于高校辅导员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当前高校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
一
项目特点
1、跨学科融合
项目研究广泛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数据赋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路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与大数据技术,而“高校辅导员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则融合了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理论。
2、关注时代热点与趋势
项目紧密围绕当前社会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人工智能(AI)、大数据、心理健康、就业质量等。例如,“AI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理、风险及路径研究”和“大数据驱动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与干预机制研究”均体现了对新兴技术和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
3、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多数项目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强调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例如,“韧性治理视域下数字赋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而“高校辅导员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则着眼于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还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例如,“辅导员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作用机制发挥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辅导员在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机制,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5、强调创新与传承并重
在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许多项目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6、关注特殊群体与地域特色
部分项目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留守经历学生等特殊群体,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实际需求。例如,“边疆民族地区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研究”等项目体现了对特殊群体和地域文化的关注与尊重。
这些项目展现了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既紧跟时代步伐,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同时,还关注特殊群体和地域特色,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项目主题特点
研究项目覆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就业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数字素养、心理健康、网络行为等多个方面。对这些主题进行粗略的频率分析,可以发现: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
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的研究,这类主题出现频率较高,可能占总项目的35%左右。这些项目关注于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效果。
2、就业与职业规划
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高质量就业机制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项目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能占总项目的25%左右。这些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3、网络与新媒体教育
包括网络思政教育、网络行为引导、网络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类主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可能占总项目的15%左右。
4、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
涉及数字素养测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AI赋能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类主题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可能占总项目的10%左右。
5、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
关注劳动教育目标转型、质量提升以及工匠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这类主题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能占总项目的5%左右。
6、其他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文化认同、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等主题的研究,这些主题虽然各具特色,但每个主题下的项目数量可能较少,共同占总项目的剩余比例(约10%)。
三
项目命名特点
1、精炼性与准确性
项目名称力求简洁明了,用尽可能少的词汇精确传达研究的核心内容和方向。例如,“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数据赋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路径研究”,虽然名称较长,但每个词汇都承担了明确的信息功能,没有冗余。
2、术语的专业性与规范性
项目命名中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如“大数据赋能”、“心理危机干预”、“新质生产力”等,这些术语在各自领域内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含义,体现了项目命名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3、结构清晰性
大多数项目名称采用了“背景/视角/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路径”的结构模式。例如,“基于学生舆论画像的高校精准思政研究”中,“基于学生舆论画像”是背景或视角,“高校精准思政”是研究对象,“研究”则隐含了研究方法和路径。这种结构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项目的整体框架。
4、创新性强调
部分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了“新质”、“创新”、“融合”等词汇,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例如,“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中的“新时代”和“融入”强调了研究的创新方向和实践意义。
5、理论与实践结合
许多项目名称中直接提到了“机制”、“路径”、“策略”等实践性词汇。例如,“高校辅导员新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研究”就明确指出了研究旨在探索实践路径。
6、问题导向性
项目命名直接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或挑战,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性。例如,“大学生网络游戏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就明确指出了研究旨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社交圈层化问题。
四
研究趋势分析
1、技术赋能教育的深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开始探索这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例如,多个项目研究了AI、大数据如何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展示了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升。
2、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项目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这种融合趋势表明,高校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3、网络与新媒体教育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多个项目聚焦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就业机制的研究。这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社会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度关注。
4、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络思政教育成为研究热点。多个项目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的路径、方法和效果,以及网络行为引导、网络素养提升等问题。这表明,网络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不断创新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变化。
5、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挖掘
一些项目关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政教育中,挖掘其现代价值。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
6、特殊群体与地域文化的关注
部分项目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留守经历学生等特殊群体,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实际需求。这种关注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包容的理念,也展示了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项目反映了当前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多个重要趋势,包括技术融合教育的深化、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特殊群体与地域文化的关注、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以及实践导向与成果转化等。这些趋势将指导未来高校辅导员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附录: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一般项目拟立项公示名单中24个学科的拟立项题目高频词词云图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一般项目
拟立项题目高频词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拟立项题目高频词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新疆项目
拟立项题目高频词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专项任务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拟立项题目高频词
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辅导员研究)
拟立项题目高频词
24个学科的拟立项题目高频词词云图
经济学
艺术学
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语言学
体育科学
法 学
中国文学
心理学
社会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历史学
外国文学
哲 学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
统计学
国际问题研究
政治学
考古学
逻辑学
逻辑学 | 商讨逻辑的公理化研究 |
逻辑学 | 带量化的动态认知逻辑研究 |
逻辑学 | 基于加权模型的模态逻辑研究 |
逻辑学 | 一元子结构谓词逻辑的命题演算形式化研究 |
宗教学
宗教学 | 中西对话视域下的“迷信 ”观念研究 |
宗教学 | 明清徽州道教及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 |
宗教学 | 道教中国化方向指引下洞天福地AIGC知识图谱建构研究 |
END
❤ 温馨提示 ❤
❤今日文章就到这~如果不想错过“高校思政教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高校思政教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如需公众号往期推送课件/文章,
请添加邓老师微信获取→
转载:高校辅导员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