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经纪  系统  参数    蒸汽 

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ktsh.xhstdz.com/mobile/quote/67733.html

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易经》,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概念,就产生于其中。后世学者按其义先后创造出“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词汇,激励人们革故鼎新。1910年蔡元培再创新词“与时俱进”,宣传进步、创新。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跨越世纪这个关键历史时点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中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与时俱进”更深刻的含义;用一系列创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使这一古老词汇在中华民族史册中彰显更高价值。

不进则退

几千年前,孔子在奔腾不息的河边说过“逝者如斯夫”的话;一千二百年前,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他们在对世事变换一刻不停,像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发出共同慨叹的同时,也诠释了一个道理:不跟着社会发展脚步前进,就是后退,因而中国才留下了“不进则退”的成语。

历史长河从20世纪奔向21世纪,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云谲波诡、风云变幻,十分复杂,新挑战层出不穷。西方“颜色革命”横行欧洲。苏联解体,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倒台,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西方反华势力把颠覆目标转向中国,一边加强对中国封锁,一边大力支持中国的所谓“反对派”,并且狂妄断言:20世纪内消灭社会主义。中国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对中国经济“制裁”的外部因素与国内经济转型和利益调整产生重重矛盾的内部因素叠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复杂的形势使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这些,反映着一个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重大历史关头,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一个重大问题:是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还是摇摆观望、停滞不前,甚至改弦更张,放弃改革开放,倒退回去?在这个重大问题面前,党中央没有动摇、后退,而是坚定地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这种前进,是勇于接受挑战的“进”,是一往无前的“进”。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艰难困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当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坚守和奋进,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当时,“左”的主张是否定改革开放,期望回到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右的主张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搞全盘西化。面对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党中央没有听凭有的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把经济领域的变革说成是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也没有听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让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推倒中国社会主义的万里长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回答是: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前进,就是后退。

19923月,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一致决定:完全赞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接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这是党中央以实际行动向中国和世界亮明的第一个政治姿态。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实践是最好的教科书,事实是最有力的论辩,自信是前进最有力量的驱动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党中央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促进了全党认识统一。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国、全世界明确宣告,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绝不因为发生1989年政治风波而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14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注意到,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仅没有止步,而且推出三个新的重大政治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三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大决策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依据新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1997年,是备受人们关注之年。这一年,邓小平逝世;这一年,即将召开党的十五大;这一年,世界还剩下三年就要进入新世纪,因此,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的政治取向。中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产生了中共可能会改弦更张的幻想。但是,党的十五大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时代大潮面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势面前,孙中山这句名言再次凸显一个真理:在世界进步潮流面前,不进则退。跨越世纪,深刻领会这一真理从而及时、准确把握世界潮流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联系时代潮流来讲“不进则退”的,一是讲,面对当代经济科技的澎湃潮流,不进则退;二是讲,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面前,不进则退。跨越世纪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把时代潮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讲“不进则退”,指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话,赋予“不进则退”以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意境,并汇聚在新世纪新任务之上。

开拓创新

人类进步史中,有两个词汇最能激荡人心、撞击思维、引领潮流,一个是“开拓”,一个是“创新”。“开拓”,是扩大格局,扩充实力,闯出新局面,走上新台阶;是眼界放宽,思想拓展。“创新”,是打破常规,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的新思维、新发明、新描述、新概括;是改进或创造新的条件、环境、路径、方法、元素、事物。从20世纪最后十年进入21世纪之初这段历史时期里,在中国共产党使用的词汇中,由这两个词集成了一个词汇——开拓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关键在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性,也体现于开拓创新中。在20世纪最后十年和21世纪初这个特殊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继往开来。在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反复倡导的,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世界与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时代,我们只有立于时代的潮头,与时俱进,才能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加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不断进步。党中央强调,要从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出发,强调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大的政治报告在阐述党的思想路线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加上了“与时俱进”四个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新实践中的创新举措频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对农村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拓展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其中,值得浓墨重彩记上一笔的,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之下,正确解决了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问题,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中国曾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各级干部已经习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工作,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讲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讲发展,就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到底怎么改?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楚,学术界的争论持续了十多年。在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问题已经提到很高层面,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最终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当时,中共中央面临的重大考验是:能不能在党内认识不统一,各种主张并存情况下,解决这个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大局和成败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大虽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这只是一个目标指向,并没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作用、意义、内涵是什么做出回答,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仍然争论不休。

中共中央没有回避而是敢于面对这个重大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是199311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作用做出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结构、框架做出基本规定,并且明确规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这个决定的做出,真正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目标模式的问题。

这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与此同时,推动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特别是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始终把共产党本身能否与时俱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与时俱进紧密联系起来,把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与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很多党员还记得,即将进入新世纪之前的1998年中国共产党曾经搞过一场牵动全党、影响全国的“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学习孔繁森,就是“三讲”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而对这场重大活动取得的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做出新的理论创造,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三讲”教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成果。

◆2000年2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向市民挥手致意。此次广东视察,他首次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00年初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初步阐述的。当时还没有使用“三个代表”的概念。隔了几个月的514日,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对“三个代表”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包含的重要思想及其重大理论意义做出了集中的概括,他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并指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2531日的重要讲话,专门对此做了论述: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当时,很多人并不明白与时俱进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2531日的重要讲话,专门对此做了论述: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具体而言,要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做到“四个必须”,共产党在时代潮流面前,才能大有作为。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分别在各种场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做出阐述,全党的认识很快达到统一。

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以新时代新实践新发展的广阔视野,在进入新世纪时,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站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堪称创造性典范。这个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党的八十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趋势和特征认真分析研究、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担负的使命和对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进一步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实践证明,只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书写未来

世纪之交,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交汇期。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总是深刻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总是在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中,做出科学预见,并基于科学预见,开拓创新,书写未来。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当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之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这种大转折、大变化的历史性、规律性、急剧性,立足中国,面对现实,从中国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把中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紧密联系起来,成功引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以“引进来”为重点的开放战略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转移。中共中央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的统一,中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统一,中国选择与世界博弈的统一,也体现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所具有的把握时代潮流、世界大势的世界眼光。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着创新的脚步,全面推向21世纪。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五大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书写未来。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跨越世纪的历史事实证明,党的十五大书写的未来,已经变成了现实。

党的十六大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书写未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历史,总是在重要时段勾起回忆,总是难以忘怀在这一时段奋进的历程。20世纪向21世纪的跨越,就是能够勾起人们回忆的重要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时俱进、书写未来,就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历程,而更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在这一时段给我们留下了与时俱进、书写未来的宝贵经验,这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做下去并且做好,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密切关注世界潮流的变动,紧紧瞄住世界生产力、科技文化等最前沿的动向和趋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精神,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富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使这篇大文章更加磅礴、更加恢宏!

历史证明,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在这个问题上不后退,不动摇,在风云变幻新挑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不仅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这条道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新贡献,实属不易。

【党史博采】系大鱼号、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党史博采》

邮发代号:CN13-1117/D  

发行部:0311-87817805

本文地址:http://ktsh.xhstdz.com/quote/6773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kt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