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s://tecdat.cn/?p=37466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众多智能技术持续且深入地在医药产业中得到应用。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还有力地促进了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使市场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阅读原文,获取专题报告合集全文,解锁文末135份数智医疗相关行业研究报告。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与监管长效机制的出台,实现了对医药市场的常态化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促使医药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推动医药产业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也为医药数字化营销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和精准营销的绝佳切入点。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众多智能技术持续且深入地在医药产业中得到应用。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还有力地促进了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使市场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与监管长效机制的出台,实现了对医药市场的常态化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促使医药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进程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推动医药产业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也为医药数字化营销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来源和精准营销的绝佳切入点。
国药研发产业化加速,零售市场增长,医药营销获新机遇。研发、流通、营销相辅相成,政策变化带来新挑战与要求。
在医药产业中,研发、流通与营销三者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研发奠定产品的核心价值,流通保证产品顺利抵达市场,而营销肩负着传递价值、塑造品牌以及推动销售的重任,三者合力推动医药产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并实现长远发展。
从研发端考量,随着政策环境的变迁以及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国产创新药及进口替代产品的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加速推进,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促使相关医药企业和品牌必须采用更能凸显自身产品价值与优势的数字化营销手段,以抢占新兴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从流通端观察,随着医保支付、商业保险理赔等支付方式的不断完善,患者获取医药服务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医药零售市场的持续增长,为医药营销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医药品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洞察力、策略灵活性以及营销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展示了2024年管线药物目前的总体状态分解情况。总体状态反映了每款药物在任何国家/地区、针对任何疾病、由任何公司开发的最新开发阶段,因此每款药物在此仅统计一次。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临床前阶段的管线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共计新增了650款药物。然而,从百分比的角度来看,这一增长仅为5.5%,低于整个管线的整体增长率,但相较于2023年的4.3%有所上升。
在增长百分比方面,I期药物的数量增长最为显著,增幅高达13.5%,较去年报告的10.7%有所加快。同样,II期药物的增长也呈现出积极的趋势,数量增长了7.8%,而去年的增长率为7.2%。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最初I期药物的数量可能高于II期药物数量,这在表面上看似不合常理,但这些数据仅代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状态。即使II期药物数量与I期药物数量大致相同,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药物都能顺利地从I期过渡到II期。这两个开发阶段之间的流失率是相当高的。由于II期开发通常耗时较长,可能导致药物在II期阶段“堆积”。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I期药物的数量都会高于II期。
传统药企都在谈营销转型,纷纷布局新零售版块。医药新零售做得好的企业,本质上是更加高效地触达了 C 端消费者,掌握了营销消费者的工具和方法。新,意味着更多的消费有了新途径、新获客方式、新营销方式。所以,做新零售一定要先清晰新零售的本质。
随着药品售价的“腰斩”,药物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回顾我国医疗行业自1990年起的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医药企业的扶持发展期、医疗行业的规范引导期,现正处于以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为重点的新阶段,这一过程中,系列相关政策也相继颁布。
2012年,一致性评价开始试行,经过几年的推进,2016年3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这标志着一致性评价正式开始。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每种药物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费用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依此评估单个药物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平均费用约为500万元左右。
三年后,药品集中采购拉开帷幕,进一步削弱了仿制药的利润。截至2023年4月,国家已开展8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共纳入333种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据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再加上3批4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叠加地方联盟集采,已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过4000亿元。巨大的医保费用节约也对应着企业被大幅度压缩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