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ktsh.xhstdz.com/mobile/quote/61987.html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成立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发高端检索分析工具。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基本检索工具免费供社会公众使用。支持相关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

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国发〔2014〕4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三方检测检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推动优惠政策实施,加快科技信息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化的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完善相关政策,特别是人才、财税、金融等政策。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各类科技服务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企业,积极支持合伙制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拓展科技服务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支持,支持科技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以及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鼓励外资投入科技服务业。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渠道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通过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等。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发展。

  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支持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充分考虑科技服务业特点,将科技服务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结合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统筹研究科技服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科技服务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消除重复征税。落实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其自用以及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68号《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是权属所在,是软件开发完后可以自动或法律上登记程序而得到。软件产品登记是你具有了软件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的法律凭证,即是销售许可证。

  软件产品实行登记和备案制度。未经软件产品登记和备案或被撤消的软件产品,不得在我国境内经营或者销售。软件产品经登记生效后,可减免增值税。《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第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称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软件产品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并发布软件产品测试标准和规范。

  (二)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软件产业主管部门登记的软件产品进行备案。 (三)指导、监督、检查全国的软件产品管理工作。(四)指导并监督软件产品检测机构,按照我国软件产品的标准规范和软件产品的测试标准及规范,进行符合性检测。 (五)制定全国统一的软件产品登记号码体系、制作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六)发布软件产品登记公示。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是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认证机构之一,赛西认证前身中国电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成立于1994年,2012年被CNCA指定为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机构。

  云计算国家标准及测试

  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的重大创新,对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提出的“建设云计算标准规范体系”相关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5年10月发布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按照该指南对标准化工作的部署,中国电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已发布云计算领域国家标准12项,在研国家标准13项。

  云计算标准化服务以国家在研和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为依托,通过构建统一的云计算基准,为云服务提供商设计云解决方案、提高云服务质量、合规且有效的建设云,提供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测评、云计算咨询、培训等服务,也为客户选择云服务提供依据。受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分会委托,结合云计算服务运营相关国家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管理行业标准及测试规范,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并为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具产品相关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测评服务。

  1、国际标准:

  ?ISO/IEC 17789: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

  2、国家标准:

  ?GB/T 32399-2015《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GB/T 31916.2-2015 《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2部分:基于对象的云存储应用接口》

  ?GB/T 31915-2015《信息技术弹性计算应用接口》

  ?GB/T 36326-2018《信息技术云计算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

  ?GB/T 35293-2017《信息技术云计算虚拟机管理通用要求》

  ?《信息技术云计算资源监控总体技术要求》

  ?《信息技术云资源监控指标体系》

  3、行业标准:

  ?SJ/T 11435-2015《信息技术服务服务管理技术要求》

  云计算产品用户及行业用户实现以下价值:

  ?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来建设云和使用云;

  ?确保合规、有效的使用云服务;

  ?有效识别云计算产品、云建设方案、云服务,选择云方案与服务提供参考;

  ?有效管理云建设或云服务外包;

  ?有效解决云服务商绑定的问题。

  4、可为云计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软件、系统集成商实现以下价值:

  ?使其遵循ISO/IEC 17789国际标准及《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等国家标准提供云服务及云解决方案;

  ?使其具备可信的,满足质量要求的云服务能力;

  ?使其具备开发和建设云计算系统的能力;

  ?使其具备改进和提升云服务及云解决方案的能力;

  ?使其所提供的云服务及产品、解决方案满足国家标准的功能要求、接口要求、性能要求;

  ?实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互联互通。

  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具产品测试:

  ·国家标准符合型评估:鉴别产品是否符合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体系要求,为客户选择IT服务运维方案或服务外包提供参考。

  ·产品持续改进:确保IT服务管理供应商,可以合规、有效的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系统工具产品,由ITSP向MSP转型;通过评估过程,有效提升产品持续改进能力,为与同类产品的互联互通打下基础。

  ·产品资质证明:可获得《信息技术服务工具产品注册符合性评估证书》,目前ITSS分会已向业界部分企业、数十余款工具产品颁发了证书;通过测试的产品可加入到中国(ITSS)运维工具名录。

  基于《信息技术云计算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开展云计算服务能力测评试点工作,基于《信息技术服务服务管理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及测试规范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工具产品测试等工作。通过云计算测评典型单位: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华为、中兴、曙光、浪潮、中国银联、招商银行、兴业银行、360、京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金数据等。

  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

  1、《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发布

  2018年1月18日,国家人工智能(AI)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成立大会召开。国家AI标准化总体组在人工智能标准化中承担统筹协调、规划布局的角色,负责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包括拟定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规划、体系和政策、协调相关国家标准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建立AI基础功行标准与行业应用标准的传导机制等。专家咨询组则由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为总体组提供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规划、体系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咨询。

  2、加快建立人工智能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达2000余家,其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五省市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百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产业发展布局。2017年12月出台《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明确了未来三年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目标。二是推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资源,支持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产品的基础软硬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创新应用,筑牢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各环节的创新应用,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细分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四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机器人、智能语音等重点领域发展。出台《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指导建设国家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释放发展潜力,努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产、学、研、用之间融合互动,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二,深化融合应用,升级智能制造。深入实施中国制造,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加强部省协同,打造产业集群。强化部省合作联动,在推动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四,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建立人工智能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完善相关政策,特别是人才、财税、金融等政策。

  区块链国家标准

  我国已着手建立区块链国家标准,拟从顶层设计推动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预计最快将于2019年底完成。

  1、区块链“国标”中,信息安全排第一位

  区块链国家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业务和应用标准、过程和方法标准、可信和互操作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等方面,并将进一步扩大标准的适用性。区块链国家标准中重要一块是信息安全的标准,也可以看出安全对于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区块链标准的制定不意味着会快速推进行业发展,而是给行业一定指引。在区块链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化区块链方面的200多项专利,甚至已站在世界技术前列。

  2、中国2016年开始布局,已发布2项团体标准

  中国的区块链标准化工作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国内区块链领域的优势企业,于2016年10月成立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论坛下设标准工作组,积极开展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先后研制并发布了《区块链参考架构》和《区块链数据格式规范》2项团体标准,并在团体标准研制成果基础上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

  2017年12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研制的国内首个区块链领域的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计划编号:20173824-T-469)正式立项,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加快了区块链标准化的步伐。

  3、ISO已制定8项国际标准,中国也参与其中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6年9月成立了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技术委员会(ISO/TC 307),制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以及与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研究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领域的标准化相关问题。

  目前,以下8项国际标准已完成立项,进入研制阶段,中国分别承担了分类和本体的编辑以及参考架构的联合编辑职务::

  ①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术语和概念

  ②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隐私和个人可识别信息(PII)保护概述

  ③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安全风险和漏洞

  ④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身份概览

  ⑤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

  ⑥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分类和本体

  ⑦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合规性智能合约

  ⑧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系统中智能合约的交互概述

  大数据标准及检测

  1、发布《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

  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主办的“2018全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第五次全会”在京召开,由会议主办方编写的《大数据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以下简称《白皮书》)也一并问世。《白皮书》显示,我国目前已经发布、报批、立项、申报、在研以及拟研制的大数据相关国家标准104项。

  《白皮书》建议,我国的大数据标准化工作要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大数据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大数据重点标准应用示范工作、加强大数据标准化在数据治理领域的推进作用、加快大数据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快我国大数据标准的国际化步伐。

  2、国家大数据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

  为加强大数据系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提高大数据系统产品的质量公信力和用户接受度,保障大数据系统用户的质量要求和使用利益,引导和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文档软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名为“国家大数据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是我国首个大数据领域的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志着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国家大数据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心已依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研制了《信息技术大数据系统通用规范》等多项大数据国家标准,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和厂商基于相关开源社区定制开发了海量存储、性能基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测试工具,开展了国家标准验证工作和标准符合性测试等测评工作,具备完整的、全周期的大数据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实验室条件和能力。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贯彻落实,我国IT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或定制开发的大数据系统和面向特定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通信、金融、电力、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

  知识产权市场行业分析

  知识产权行业包括知识产权确权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维权市场和知识产权金融市场。其中,知识产权确权包括商标注册申请、专利申请、版权登记等;知识产权交易包括商标交易、专利交易等;知识产权维权包括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及行政执法案件等;知识产权金融包括知识产权使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

  (一)知识产权确权市场

  1.商标注册

  1.1商标申请量

  近年来,全国商标申请量持续增长,2014—2018年间商标申请量由228.5万件增至737.1万件,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458.3万件。

  1.2商标注册量

  2018年,全国商标注册量为500.7万件,其中,国内商标注册479.7万件。截至2018年底,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达到1724件。

  2018年,我国国内商标申请总量为712.7万件,注册总量为479.7万件,有效注册总量(不含国外在华注册和马德里注册)为1894.9万。其中,不论是申请量、注册量还是有效注册量,广东省均位列全国第一,总量分别为146.2万件、94.1万件和341.0万件。

  2018年广东省在全国的申请总量占比高达20.5%,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浙江省(占比为9.6%)和排名第三的北京市(占比为8.2%)。

  2018年,全国共审结商标注册申请804.3万件,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6个月以内;共收到各类商标评审案件申请32.2万件,结案26.5万件。商标驳回复审案件审理时间压缩到7个月以内。

  1.3地理标志

  在地理标志方面,2015-2018年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2018年增速达到近几年最高值80.6%。2018年我国批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67个,注册地理标志商标961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223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4867件,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179家。预计到2021年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注册量将达到2047件。

  2018年,商标变更续展审查周期、商标注册和驳回复审受理通知书发放时间由3个月缩短至1个月以内,商标转让审查周期由6个月缩短至4个月;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领土延伸审查周期由10个月缩短至5个半月,国际转让审查周期由8个月缩短至3个月,国际变更续展审查周期由8个月缩短至1个月;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撤销注册商标成为通用名称审查周期由9个月缩短至8个月;商标检索“盲期”由3个月缩短至10天。

  2.专利申请

  2.1专利申请量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我国专利申请量在逐年增长。其中在2014年到2016年间增速一直在增加,2017年时增速有所减缓。2018年我国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三种专利申请总量为432万件,同比增长16.9%。预计到202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将达到620.29万件。

  2018年前10个月我国国内专利申请人类型中,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最大。

  2018年,我国拥有专利申请的企业较上年新增6.0万家,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2%。企业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所占比重为64.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74.0%,较2017年提升3.1个百分点。

  2.2发明专利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在2018年达到了154.2万件,同比增加11.6%。预计到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将达到213.3万件。

  2018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8%和17.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9件,较2017年底提高1.7件。预计到202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将达到45.6万件。

  2018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4.6万件,占比80.1%。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中,职务发明为32.3万件,占93.3%;非职务发明2.3万件,占6.7%。

  截至2018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111.2件)、上海(47.5件)、江苏(26.5件)、浙江(23.6件)、广东(22.3件)、天津(20.6件)、陕西(10.3件)、福建(9.8件)、安徽(9.8件)、重庆(9.1件),其中排名前六的省(区、市)均已超过全国平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2018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平均权利要求项数为8.3项,较2017年提高0.3项;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4年,较2017年增长0.2年,这些数据都表明国内发明专利质量稳中有进。

  2.3 PCT国际专利

  近年来,我国受理的PTC国际专利申请量在稳步增长。2018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8年PCT年鉴》显示,2017年来自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达4.8882万件,首次超越日本,排名全球第二。2018年12月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世界知识产权指标》(WIPI)年度报告,相比2017年申请量大幅提升30%。

  2018年,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5万件,同比增长9.0%。其中,5.2万件来自国内,同比增长9.3%。预计到2021年全国及国内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将达到7.8万件和7.5万件。

  2018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1000件的省(区、市)依次为:广东(2.53万件)、北京(0.65万件)、江苏(0.55万件)。

  3.版权登记

  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我国2013-2018年全年著作权登记稳步上升,由100.9万件增长到345.7万件。按国内平均代理费1000元计算,2018年总营业额已超过34亿元。预计到2021年我国版权登记将达到695.2万件。

  其中,2018年作品登记达到235万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达到110万件,2019年4月,我国登记软件著作权总量接近13万件,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约6万件,同比增长81%,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广东、江苏等排名靠前的地区是我国软件登记数量增长的主要区域,多类别软件登记数量增幅提升较大。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前十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河南、福建和辽宁。前十位地区共登记软件近10万件,约占我国登记总量的74%。

  (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1.商标交易

  近年来,我国商标交易量呈上升趋势,2013-2017年间,2017年增幅最大,达到33.1万件。根据历年商标交易量的保守推算,预计2018年,我国商标交易总量达到35.1万件。预计2021年,我国商标交易总量将达到47.1万件。

  2.专利交易

  2018年1-10月,我国专利许可合同备案1749件,许可金额76亿元,同比增长130%。

  2018年我国专利许可率总体为5.5%。从专利权人类型来看,高校的许可率最低,为1.8%。企业的专利许可率最高,为6.1%。从专利类型来看,有效外观设计专利许可率相对较高,占比为6.3%。

  2018年我国专利转让率总体为3.1%。从专利权人类型来看,不同专利权人的转让率具有一定差异。个人的有效专利转让率相对较高,为3.7%,高校和科研单位相对较低,分别为1.4%和1.5%。

  (三)知识产权金融市场

  1.知识产权使用费

  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总额从2015年至今一直处上升趋势,但同时贸易进出口差额也在增加。2018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贸易总额达到近350亿美元,同比增长4.9%。预测到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将达到486.4亿美元。

  2.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2018年,我国大力推广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金融融资规模进一步增加,专利保险机制和中小企业商标的贷款模式也被纳入到国务院推广的支持创新举措之中;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获得批准,总规模达到12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商标质押融资额波动稍大,2016年达到650亿元,到2018年下降到339亿元(据国知局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为1224亿元,其中,专利质押融资金额为885亿元),同比下降8.4%。预计到2021年我国商标质押融资在462亿元左右。

  2018年我国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885亿元,同比增长23%,质押项目5,408项,同比增长29%。预计到2021年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将达到1737亿元。

  3.知识产权证券化

  2018年我国的知识产权金融融资规模进一步增加,专利保险机制和中小企业商标的贷款模式也被纳入到国务院推广的支持创新举措之中;知识产权证券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8年12月14日,我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标准产品“第一创业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成功获批。该笔ABS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底层资产租赁标的物全部为专利权、著作权等共计51项知识产权,总规模达7.33亿元。

  2018年12月18日,我国首单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获批发行。这次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ABS基础资产债权的交易标的物并非固定资产,全部为知识产权,总规模4.7亿元。

  中细软集团按《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了国内唯一的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平台实现了全覆盖IP确权、IP交易、IP管理、IP金融四大板块构成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产业链,并将服务延伸至软件测试、准入、产品登记、双软/高新企业认定和税务优惠等,项目多达3000余种。

本文地址:http://ktsh.xhstdz.com/quote/61987.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ktsh.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