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很悠久
人类有劳动,就有山歌。一千年前,山歌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田歌、牧歌、号子、战歌……
山歌,很有趣
它诞生于山川大海、田间地头,唱大中国的好山好水,唱小城镇及农村的婚丧嫁娶,唱老百姓的爱恨喜乐......
无需专业门槛,想唱就唱,因为自由,所以接地气;因为真实,所以很动人!
山歌,是音乐界的自由者,它和大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国人最贴近生活的音乐艺术。
中国山歌百千万首,遍布中国各地。
如果想聆听中国,山歌是一部绝妙的唱片机。它浓缩了34个省级行政区、56个民族的地理、生活和情绪。
山歌,是我们的自然观。即便你不会唱这些歌,也可以透过它了解全中国。你将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明白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是怎样理解土地,怎样表达情感的。
山歌是流动的,它不会过时,因为生活不会过时。
一千年前,山歌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田歌、牧歌、号子、战歌……
一千年后,热搜民谣、摇滚、洗脑神曲、最炫民族风……是新时代的山歌。
一、什么是山歌
狭义的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即兴创作,口口相传。
中国山歌诞生得很早。是劳作中“嘿呦嘿呦”的呼喊,有敲击石块、木棒声,也有自然的潺潺水声、嗖嗖风声和动物鸣叫。
不同年代,名称也不同。
魏晋时山歌叫民谣。
元明清叫小令、小曲、小调。
家里唱叫家曲子,山里唱叫山曲子。
干活唱叫劳动号子,逛街唱叫嬉游歌。
《诗经》里把山歌称“国风”,至今人们仍将采集风物音律称为“采风”。
不同地域,叫法也不同:
陕北叫“信天游”,青海叫“花儿”,安徽叫“慢赶牛”,山西叫“山曲”,云南叫“赶马调”,贵州叫“山歌”,湖北叫“赶五句”,四川叫“神歌”……
不同场景,种类也不同:
引歌、劳动歌、情歌、儿歌、生活歌、风物歌、仪式歌、时政歌、
劝世歌、历史传说歌、对答歌……
今天的山歌,早已模糊了传统界限,有了更广义的概念。
新山歌≈大家都在唱的歌。
民谣、红歌、口水歌、说唱、广场舞神曲......源自生活、朗朗上口的歌,都算“广义的山歌”。
老山歌离土地更近,新山歌更时尚,从《东方红》《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到《最炫民族风》《少年》《全国人民颂党恩》《唱支侗族山歌给党听》……近代100年来山歌的演变,就是中国人生活的演变。
歌手韩磊,将山歌与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词曲唱兼优的原创音乐人、侗族山歌传承人吴世滔,将侗族山歌创新演绎,登上央视舞台,挑战成功,喜获金奖。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吴世滔侗族山歌音乐会”,取得很好的反响。
吴世滔演唱原生态侗族山歌高亢嘹亮,空灵悠长,余音绕梁。他还创作了新山歌(民歌):《全国人民颂党恩》《侗族人民颂党恩》《贵州山美水美人更美》等作品。
二、中国各地山歌,各具特色
越遥远寂寞的地方,人的想象力就越丰富,山歌就越辽阔。——西部歌王王洛宾。
山歌分东西。
数量上,西部多、东部少。
贵州、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四川人最爱唱山歌,尤其在空旷辽阔的大西部。
边疆的人,更爱唱山歌。
广袤边地人寂寞,山歌是最好的陪伴。
内蒙古山歌,唱草原与迁徙。
用“长调”与原野互动,用“呼麦”模仿风声水声,蓝天白云黑骏马,一唱酒歌就想喝酒。
黄土高原隔山喊,有了信天游。
大西北的魂儿,则都在花儿里。
宁夏甘肃青海人唱花儿与少年,不是唱而是“漫”出来的,粗野热烈,质朴刻骨。
北方黄河的山歌,爱恨都强烈。
黄河流域古时生存条件恶劣,人们唱的歌也千沟万壑,近乎呐喊。
南方长江的山歌,就水润许多。
长江两岸有中国最密集的人口和民族,河流梯田,气候温宜,各种曲风交汇,曲调和歌词更为丰富,情绪也更欢乐,水水润润。
比如江南小调。
歌里没汹涌起伏,多是小情小爱。唱梦里水乡、茉莉花、无锡景,语气是嗯、啊、咦、嘻,娇嗔活泼。
比如云贵川山歌。
群山连绵,山高水长、景观丰富,民族众多,山歌高亢嘹亮,旋律优美。如:侗族山歌、苗族飞歌、彝族情歌,壮族山歌等。
到了大海边,山歌也柔美了。
东南沿海,有大海也有稻田茶园。山歌更多样,有田歌渔歌,也有茶歌秧歌龙舟歌。如台湾《兰花草》、福建《采茶歌》……歌词也更细腻。
比如客家山歌,善用比喻。
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未见一个爱字,却把爱的炽热说尽了。
比如台湾山歌,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唱澎湖湾与大武山,唱乡间小路与稻田麦穗,一秒钟就将人拽入明媚宝岛。
山歌也有海拔。
高海拔的人们肺活量大,放声高歌;平原的人轻唱低吟,山歌也更平缓。
中国山歌还曾飞离地球,唱到了宇宙中。
2007年,中国嫦娥1号人造卫星,搭载30首中国山歌奔向月球,并传回《青藏高原》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向地球表达新年祝福。
三、中国山歌究竟在唱什么?
劳动、爱情、家乡、祖国、革命事业,
是100年来人民歌唱的五大母题。
最近100年中国约200首山歌歌词。
被歌唱频率最高的词汇TOP10:
我们、中国、祖国、母亲、风景、红军、哥哥、太阳、家乡、青春。
200首山歌,5746句歌词中:
“我们”共唱了225次;“中国”“祖国”唱了237次;“红军”唱了77次;“太阳”唱了63次;“幸福”唱了61次……
山歌里的青春与爱情:
200首经典山歌歌词里,“哥哥”出现了63次;“妹妹”出现了35次;“少年”出现了48次;“姑娘”出现了25次。
陕北的哥哥妹妹拉手手亲口口。
内蒙的姑娘小伙在敖包相会。
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呀,我就是那地上的拉拉缨……几句花儿把西北汉子的风情爱意唱透。
山歌里的家乡:
200首经典山歌歌词中,“家乡”出现了58次。山歌里的家乡有草原和牛羊,有高山大海,也有在等待的姑娘。
山歌里的花:
“开花”重复了39次,“花儿”出现了19次。茉莉花、红雪莲、格桑花、映山红,八月桂花遍地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正对花,反对花,晋察冀人民对花从正月对到十二月。
山歌里不仅有花,还有好风景:
许多山歌,成了地方美景代名词。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大理三月好风光,乌苏里江长又长,旅游宣传片出现的年代,山歌是地方旅游最好的宣传口号。
从音乐专业眼光看,山歌也有非凡造诣。
山歌创造了丰富的曲风和乐器,也诞生了很多非物资文化遗产:
侗族山歌、蒙古长调与呼麦、甘肃花儿、浙江嘉善田歌等,都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国外人也通过山歌认识了中国。
《茉莉花》唱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张艺谋申奥、申博的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了背景音乐。
即便流行音乐发达,在重要场合最能代表中国的,还是传统山歌。《谁不说俺家乡好》《茉莉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拉木汗》等歌曲还入选联合国音乐教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原生态的《侗族山歌》是各国驻华大使馆举办欢庆演出时最喜欢的中国民歌之一。
四、谁在唱山歌?
劳动人民最爱唱山歌。
大江南北的中国山歌,农民、艄公、纤夫、樵夫、牧民、从农村进城的年轻人都是创作生力军,劳动中的歌发自肺腑。
当然,不劳动的时候更要唱,累了乏了忧愁寂寞了都要唱。
少数民族最爱唱山歌。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西北与西南是山歌高产区。
相关音乐机构收录了民歌7000首,少数民族歌曲就有6300首,占90%。
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彝族、侗族、壮族等是最爱唱歌的民族。
爱唱山歌的广西人,有全国唯一因为唱歌而放假的节日:广西三月三。
为了唱山歌,我们还发明了700多种乐器:琵琶、葫芦丝、冬不拉、唢呐、马头琴、阮、芦笙、古琴……
全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山歌。
俄罗斯《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
意大利《我的太阳》《啊!朋友》,
美国《加州旅馆》《乡村路》,
苏格兰《友谊地久天长》,
日本《北国之春》,
加拿大《红河谷》.
都超越了国界、语言和文化界限,成为全世界传唱的经典。
中国是山歌超级大国,无论数量和多样性,中国都堪称山歌世界的超级大国。
五、新时代,新山歌
山歌是时代的浓缩,往往一首歌,就是一代人。
救亡图存的战争年代,山歌凝聚战斗力:
《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映山红》《十送红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军民大生产》……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歌鼓舞大生产:
《唱支山歌给党听》《解放区的天》《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勘探队员之歌》《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南泥湾》《我们走在大路上》……
开国领袖毛主席被歌唱次数最多。
各族人民都歌唱过领袖:
来自宁夏《漫支花儿给毛主席听》
来自海南《毛主席来过五指山》
来自四川《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来自江西《井冈山上太阳红》
来自西藏《姐妹歌唱毛主席》
来自新疆《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
来自内蒙古《哈达献给毛主席》
来自河北《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
进入新时代,山歌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美好生活:
《全国人民颂党恩》《唱支侗族山歌给党听》《永远跟你走》《祖国不会忘记》《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幸福万年长》《好日子》《少年》《红旗飘飘》……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历程,山歌是大众最真实的时代记忆,也成为年轻人了解历史的最鲜活方式。
今天,山歌也在不断变化,从央视春晚、校友聚会、旅行团、城市公园、中心广场,到抖音、快手、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都成了山歌的主舞台。
抖音、快手上最火的100首广场舞金曲中,有超过一半是新山歌:《最炫民族风》《全国人民颂党恩》《我从草原来》《侗族人民颂党恩》响彻各个城市大小公园广场。
山歌主题变得更混搭:从田歌、牧歌、渔歌,到城市民谣、爱情摇滚、新时代好生活…
山歌创作者也更跨界:从农民、牧民、工人、军人、歌手、到专业音乐家……
摇滚和民谣歌手也从山歌中找灵感,将山歌融入民谣、摇滚、爵士、rap等,山歌越来越潮流。
六、中国的山歌、山歌的中国
山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山歌更是我们的世界观。
德国音乐家舒曼说:“要留神细听所有的山歌,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看见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人。”
了解中国山歌,你会为中国各地的山歌多样性和美妙歌声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