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不觉得“网红”是个贬义词
2024-11-10 23:18

2020年2月初,当《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落下帷幕,彭敏,这个名字就注定成为与“诗词”捆绑的“流量话题”。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不觉得“网红”是个贬义词

《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见证了他连续两次的亚军之憾,在遭受“北大才子败给外卖小哥”的群嘲后的逆风翻盘。这一次,他众望所归、如愿以偿,终于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10月30日,这位冠军选手将出现在《浙江诗词大会》总决赛——武林之战的节目现场,作为特邀嘉宾加盟《浙江诗词大会》专业点评团。从成为《浙江诗词大会》首期大咖代言人,到坐镇《浙江诗词大会》总决赛现场,2020年的夏季,彭敏与《浙江诗词大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荧屏上的彭敏,沉稳睿智,妙语连珠的突出表现斩获不俗人气,在《浙江诗词大会》选手中就有不少是他的小粉丝。短暂脱离《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光环,在凤凰网浙江教育的采访室,一场纯粹关乎诗词、个人和成长的对话,让人发现了在镜头背后不一样的彭敏。他内敛而直白,学术而幽默,谈得了阳春白雪也可话下里巴人。

愿做一位“网红”,也乐得当个诗词“旁观者”

“北大才子”“万能文艺青年”“学霸”……《中国诗词大会》的曝光使彭敏被贴上了各种标签,也让他受到了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

最初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北大才子”彭敏走红,“海量的信息蜂拥而来,我好像一下子多了很多路可以走。”那时,在纷杂的声音和选择面前他还会有些战战兢兢。但当他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北大才子不敌外卖小哥”的群嘲声中走出来,并站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舞台时,他的内心已然归于宁静,坦然面对纷争,“进入大众的视野,暴露在摄像机前,这些都是我应该要承担,应该要预想到的。现在,舆论的压力并不会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

当小编笑着打趣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结束后,他已经是位妥妥的“网红”。“诗词”和“网红”,一个清高悠远,一个热闹喧嚣,他会怎么选择?没想到,彭敏并不排斥“网红”的新身份,“我不觉得‘网红’是个贬义词。一个人有一技之长,能够吸引公众来关注他所热爱的东西,那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他说。

彭敏的确做到了他所定义的“网红”,至少在《浙江诗词大会》舞台上,众多的小粉丝被他的渊博的诗词才学所吸引,进而成为了他的铁杆迷。

而在总决赛舞台上看到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后,他们因诗词而惺惺相惜,也让彭敏现场直呼“江山代有才人出”,更觉得不虚此行。当从选手转为代言人和评委,他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不断以各种身份和角色,参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相比站在台上作为一名选手,他直言,诗词代言人的身份,其实可以更多地让自己放松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看一看那些在追求诗词梦想、追求自己喜欢的诗词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状态。

生活,有诗和远方,但躲不掉柴米油盐

诗,浸润着他的成长之路,也成就了他的成名之路。

曾经,彭敏立志于诗歌创作,大学里更是整日与书和诗歌作伴。在北大读硕士时,彭敏曾是校诗词古文社的社长,硕士毕业后,彭敏坚持自己对诗歌的热爱,顺其自然地加入了中国作协《诗刊》的编辑部。“我就喜欢文学,喜欢写诗。”他曾说。

但面对两千元的月薪、工作持续七年的负资产,他不得不缩衣减食,一顿顿五块钱的盒饭、一次次廉租房的停水停电……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中,他的“诗人”生涯戛然而止。

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彭敏先森”中,他给自己的定义是作家。“我本质的身份还是一名写作者。要不是因为爱好写作,我也不会走上参加文化节目这条路。”作为一位文学青年,他笑称自己产量低,还经常又旁斜出的走到岔路上去,参加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

那么诗词于他而言,是什么呢?

“小的时候背诗词,的确是出于喜欢,近些年背诗词可能就是为了备赛。但如果不参加比赛背诗词则显得毫无意义。”他表示,比起备赛《中国诗词大会》时紧张而系统的训练,当下的生活中,诗词更多是一种兴趣爱好,像是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在一个人寂寞独处的时候,翻开一本诗集,心变静了,夜晚变得更美好了,那么诗词的作用就到了。”此外,更多的兴趣是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学故事,了解诗人的生平资料。

当小编提及《浙江诗词大会》上他的头号粉丝于子涵时,他笑言,“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我,是因为我长得帅吗?”对于她喜欢文学和诗词,彭敏坦言:“这是一条不太容易走的路,我不知道你将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划和期待,但是我希望是诗词和文学能够让你一路走来能够有更多的温暖。”

以“另类眼光”看诗人,用“新生代幽默”解读诗词

80后的彭敏长了一张90后的娃娃脸,但他开口却又有着00后的幽默梗。这位把“老娘拼了”当作口头禅的宅男才子,设想用“接地气”的话语、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让诗人走进现实,拉近古典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

看过“彭敏先森”公众号的文章,就会发现他的才情在于能将那些阳春白雪的诗词雅文转换成众人皆乐的下里巴人。

在彭敏的想象中,每位诗人都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他们复杂而真实,不适合用任何一个扁平化的标签概括。乐观旷达的“小强”苏轼也曾因饥肠辘辘和狗抢起骨头,他原来也需要我们的心疼;世外高人,营销高手贺知章也会用返璞归真,清新质朴的遣词造句表达自我……他打破文人墨客的传统思维,让我们得以窥见诗人“平凡”“真实”的一面。

提及浙江的诗词文化,彭敏随口讲起了杜牧在湖州的一段风流故事。杜牧到湖州拜访他的一位朋友,也就是当时的湖州知州。这位朋友深知杜牧向来喜爱俊俏佳人,就为他举办了一场龙舟比赛,一时间万人空巷,几乎全城的百姓都走到大街上,趁此机会,这位朋友便带着杜牧在大街上寻觅合他心意的佳人,最终寻见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姑娘。杜牧心生欢喜,向姑娘的爹娘保证十年后做成湖州知州,迎娶这位姑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杜牧迟到了四年才上任湖州知州,而姑娘已然嫁为人妇了。杜牧满心惋惜,便作了一首《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绿叶成阴子满枝”也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昔日佳人已经心有所属,结婚生子,表达男子与心上人错过的惋惜之情。

以诗词为载体,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这一规划在彭敏看来简直是两全其美。通过故事的形式,他希望诗词的熏陶能够在青少年的成长之旅中熠熠生辉、趣味盎然。

传媒点燃“诗词热”,望眼“无用之用有大用”的远方

以往,乏味、边缘、冷门是大众对诗词的普遍印象,热爱诗词成为小圈中的兴趣。《中国诗词大会》播送后,诗词忽然赶上了潮流的大军,同时,传统文化也被更多大众所追捧、所发掘。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拾起古诗词,以诗会友。

彭敏用简单的“功德无量”四个字来评价这类节目。他认为,人是需要被激励、被引导的。或许,传媒出品的文化节目不够学术化、专业化,难以被专业人士所接纳,但它却能为传统文化带来更多关注,成为正向的引导。

《浙江诗词大会》的初衷便是赏浙江诗词之美,品江南人文底蕴,兴中华传统文化。在参加了《浙江诗词大会》总决赛——武林之战后,他点赞“这种引导是非常好的。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被认可,就会更加想要去接近它,然后渐渐发现,诗词没有那么枯燥,甚至还有一点点的有趣,有一点点的荣耀。”他说,“传统文化类的节目和赛事还会激励很多小孩子,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这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大众提出的“诗词无用论”,彭敏认为,诗词“无用之用有大用”。在他看来,一个爱好文学的民族同不爱好文学的民族是有明显差别的,诗歌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就像一个饱读诗书但不够富有的人和富有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站在一起,他们所体现出的风貌、气质完全不同。

凤凰网浙江教育&彭敏:浙江诗词故事漫谈

凤凰网浙江教育:浙江诗词文化底蕴深厚,像您前面提到的杜甫、苏轼,其实在浙江都留下了著名的作品,您能不能给我们点评一下这些在浙江留下足迹的诗人?

彭敏:当然。苏轼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一哥”对吧,好像有个统计,今年的高考语文考卷里面出现最多的就是苏轼。其实我们一说起苏轼,首先想到就是豪放、乐观、旷达,觉得他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被打倒,就是一个“小强”。但是其实当我们给一个人贴上豪放、乐观、旷达的标签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忘记了他也是需要我们去心疼的。

其实苏轼一辈子非常的不容易,好日子可能也就是那么一段时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都是不断的在经受打击和挫折。我看到过苏轼的传记里面有一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感慨,他被贬官之后特别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然后他就跑到屠夫那里说,你便宜点给我卖一个棒骨,然后拿回家拼命的去蒸去炸,搓出一点点肉的感觉,他就觉得特别开心。他把这个方法推广开来,写信告诉他弟弟苏辙,他加了一个评语,说如果这个方法要是推广开来,全天下的狗就该不开心了,因为我们把原来屠夫应该会丢给狗的骨头给抢过来吃了。

你看一个曾经的大才子、一个官员,居然沦落到要跟狗来抢骨头这样一个地步。所以我们加在他身上那些乐观旷达的标签,把这些东西都给遮蔽掉了。我们忘记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实苏轼的情绪也很容易波动,只不过他能够用文学的方式排解出来而已。

凤凰网浙江教育:杜甫这位诗人其实影响力也是很大的,在您心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彭敏:杜甫最难得的地方就是,我们知道他一辈子穷困潦倒,甚至在文学上其实他的声名也是在死后才慢慢确立起来的,生前他是默默无闻的。那么他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很多人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穷困潦倒的时候,会喊宝宝不开心、宝宝有小情绪,然后沉浸在自伤自怜的情绪当中。杜甫也有这些情绪,但他在表达这种情绪之后,他永远会生发开来,又想到全天下的百姓,不光是我在受苦,百姓也很不容易。所以他很多诗歌都会有这样一种模式,先说的是自己的不容易,然后又说到老百姓,他永远都在想着别人,想着天下苍生,这是很多其他的诗人都没法比的。

凤凰网浙江教育:对于我们浙江的本土诗人,像贺知章、孟郊,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彭敏:贺知章当然是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而且是一个营销高手。帮李白想出了“谪仙人”这么一个标签和概念,所以李白的文化地位跟贺知章的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他的诗其实我们读得少,他作为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但是他写的诗却如此的清新明朗、通俗易懂。所以我觉得他真的是达到了诗歌的一个至高的境界,就是我明明满腹诗书,一肚子全是学问,但我写的诗随便一个小孩他都能看得懂,这就是返璞归真。

对于孟郊,其实说起来比较有意思,他是一个不靠谱的官员,但是他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儿子。他在47岁中了进士之后,又过了好几年才勉强当上一个小小的县尉,很多年轻人在二十几岁就到了这个职位,他到了快50岁才当上。而且他当县尉也不好好工作,天天喝酒,该干的活他不干,最后他的上级没办法,把他的工资拿出一半又请了一个人来帮他干活,他就可以继续荒废、继续喝酒了,就是这么一个人。可能在世俗的世界谈不上有多成功,但是他却是一个那么好的儿子,哪怕自己并没有混得很好,但是仍然要好好侍奉母亲,把母亲接过来,写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

凤凰网浙江教育:我发现您对这些诗人有很多不一样的自己的理解,解读很有意思。在这些诗人里面,有没有您很欣赏的代表性的诗人?

彭敏:是的,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杜甫。喜欢杜甫是因为这是从一个现实的角度,很多人喜欢李白的那种狂放,但是李白的诗就没法学,他是凭才华、凭他的天性。在写诗这方面,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我资质也并不好,挺笨的,所以我更喜欢杜甫,因为他也挺笨的、他也挺难的,但是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停的栽跟头爬起来,然后越写越好,终于成了一代“诗圣”。所以我会觉得从他的身上,包括从他的作品里,我能学到更多对我特别有用的东西,这是我喜欢杜甫的原因。

凤凰网浙江教育:好的。历史上有很多诗人都在浙江留下了很多诗篇和故事,有没有哪些故事是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彭敏:杜牧和浙江湖州有一段风流故事,当然是一个比较遗憾,没有大团圆结局的故事。 湖州知州就给他介绍了很多佳人,但是杜牧都没有看得上。最后他的朋友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城里办了一场盛大的龙舟比赛,古代看热闹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这么一个比赛就把全城的人都吸引出来了,万人空巷。然后朋友就带着杜牧在街上到处乱逛,看看有没有能够入他眼的,最后真的找到一个小姑娘,绝世佳人,但是这个小女孩当时实在是太小了,可能只有十二三岁,不可能现在就嫁入杜家。杜牧就下了一笔定金,给小女孩的家长说,10年之后我一定到湖州来做知州,到时候我再把你娶进门。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不觉得“网红”是个贬义词】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ktsh.xhstdz.com/quote/71665.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ktsh.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